低空经济规模有望在短期内实现数万亿甚至10万亿级的跨越式增长

空间技术与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正重塑人类的空间利用格局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预见,在空间技术的持续赋能下,低空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新赛道与科技创新的试验田。

在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浪潮加速涌动的时代背景下,低空经济凭借其创新性与前瞻性,正逐步发展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全新引擎。这一新兴领域深度融合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衍生出无人机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航空旅游等多元业态,不仅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格局,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回溯过往,无人机技术在国内的应用长期局限于军事领域,以美国 “全球鹰”“掠食者” 等作战无人机为典型代表,民用无人机的开发与普及尚处于起步前的空白状态。而 2004 年成立的数字中国研究院,将无人机遥感技术研发作为首项核心工作,并于 2005 年联合贵州飞机公司成功开展首次全面无人机遥感实验,通过多条航带连续摄影及拼接镶嵌处理,产出大范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这一突破性实践成果,成功打开了中国低空经济和无人机技术发展的新局面。

伴随技术迭代与低空经济产业生态的逐步完善,中国无人机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无人机应用已深度嵌入低空经济各细分场景,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系统梳理这一发展历程,对深入剖析低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把握行业未来走向,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什么是低空经济


 

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与科技发展战略的语境下,低空经济的概念需置于空天经济与空间经济的理论框架中加以辨析。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 “空间经济(Space Economy)” 概念聚焦外层空间的资源开发与经济活动;而中国所倡导的 “空天经济(Aerospace Economy)”,则以更具系统性的视角,将航空产业涵盖的低空活动纳入其中。这种概念界定上的差异,折射出中美在经济发展战略与科技布局的侧重点不同 —— 美国将空间经济视为新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柱与全球经济竞争的战略高地,预计其将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并将其作为对华竞争的重要领域;而中国提出的空天经济概念,通过整合航空与航天产业资源,构建起更为完整的空天产业生态。在此框架下,低空经济作为空天经济的重要垂直领域,其发展既承接航空技术的应用延伸,又为更高层级的空天产业创新提供实践基础。

从空间维度与产业形态来看,低空经济通常指在距地面 3000 米(当前学界主流观点倾向于 1000 米)以下空域范围内,以飞行活动为核心载体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产业生态涵盖载人航空交通、智能化运输物流、精准农业植保、城市立体监测、高精度遥感测绘、应急航空救援、沉浸式旅游观光、专业化运动竞技等多元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低空经济并非单一聚焦无人机技术,而是通过整合航空器制造、空域管理、智能控制、数据服务等全产业链要素,形成跨领域、跨行业的经济综合体。其广阔的产业边界与战略价值,使其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研究对象。


 

低空经济的技术体系


 

随着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万亿级,2024 年市场规模已接近 2 万亿元,其蓬勃发展态势显著。小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在国内的高速发展尤为突出,使我国在该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以大疆无人机为代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占比达 80% 左右。基于我国广阔的地域和庞大的人口基数所催生的旺盛需求,低空经济的活动范畴虽当前多界定在 1000 米以内,但从国际发展趋势与实际应用需求考量,将其扩展至 3000 米更具合理性。

低空经济的技术体系涵盖多个关键领域。电动垂直起降系统凭借其广泛的应用场景,成为技术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常规旋翼机系统(直升机)与各类低空飞行系统,为低空观光、旅游及未来私人飞机发展筑牢技术根基;飞行汽车作为前沿技术,虽在全球范围内尚处起步阶段,面临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完善挑战,但其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备受瞩目。此外,气球、热气球、飞艇等航空器,以及机动伞翼飞行器等个人装备,不仅丰富了低空经济的产业业态,还通过旅游娱乐项目拓展了其应用边界。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空平流层飞艇技术研发上,中美两国均在积极布局,而低空飞艇无论是自由飞行型还是系留型,在载人观光、跳伞运动等领域也展现出多元应用价值。

然而,低空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从规章制度的完善、管理体制的优化,到空间管控机制的创新;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化、材料技术的突破,到飞行风险的防控。各环节均需系统性解决,方能推动低空经济技术体系持续创新与健康发展。


 

低空经济的业态


 

作为国家经济体系中万亿级规模的重要支柱,低空经济以其多元业态的蓬勃发展态势,正逐步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其业态覆盖载人交通、低空物流、私人交通等多个领域,各业态间相互协同,共同构筑起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在载人交通领域,尽管多数非观光性质的载人交通活动主要集中于 1000 米以上空域,但将低空经济的范畴拓展至 3000 米,能够更为全面地覆盖其实际应用场景。我国幅员辽阔,景区与城市、高铁站与机场之间普遍存在长距离交通不便的问题,这为短途小型飞机交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浙江开通的建德至黄山 160 余公里小型飞机旅游交通航线为例,该航线单次可搭载 4 名乘客,每人票价 160 多元,包机费用 500 元,凭借亲民的价格与高效的出行效率,吸引了大量旅客。

低空物流近年来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无人机配送在多个城市开展试点,成为传统快递服务的重要补充。在急件运输方面,低空物流展现出显著优势,鲜花、重要文件、手术器官、血浆等特殊物品的快速投递需求,持续推动着该领域的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在城市管理与安防领域,深圳市已率先在交通信号灯架上设置小型无人机停机台,无人机管网巡查也逐渐成为电力等部门的常态化作业手段,充分体现出低空经济在此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私人交通业态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明显差异。美国私人飞机以中小型机型为主,飞行手续简便,已深度融入民众日常出行体系;而我国私人飞机多为进口大型机型,主要服务于明星和富豪群体,存在运营成本与实际效益失衡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升级,私人飞机与飞行汽车有望迎来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低空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农林植保领域,无人机应用已发展成熟,小中型垂直起降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农药喷洒、灌溉施肥等农业生产作业,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观光旅游领域,小型飞机、飞艇、热气球及动力伞翼飞行等低空交通工具,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空中游览体验。例如,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 AS700D 电动载人飞艇,可搭载七八人甚至更多乘客,成为景区观光的热门选择。

地理测绘领域中,无人机与有人操控的低空摄影作为航天航空摄影测量的重要补充,在城镇小范围及工程设施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低空倾斜摄影技术在获取地表三维信息、制作实景三维影像方面已十分成熟,无人机磁力测量与雷达探地技术在浅层地下信息获取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体育竞技领域,热气球飞行已发展成为国际流行的体育活动,翼装飞行、个人动力飞行装备则吸引了众多追求刺激体验的爱好者。低空运输同样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部分国家已实现利用飞艇运输 200 多吨大型货物,我国也有利用飞艇在山区运输木材的实践案例。然而,飞艇充气材料的安全性与成本问题,仍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

展望未来,低空经济规模有望在短期内实现数万亿甚至 10 万亿级的跨越式增长。低空物流与派送系统的全面完善、交通领域的革新(如低空巴士的普及)以及私人专享低空交通工具的发展,将成为推动其爆发式增长的三大核心业态。但不可忽视的是,与美国相比,我国在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制造业及运营能力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借鉴我国在体育运动等领域的成功经验,通过差异化竞争与技术创新,低空经济或将成为我国实现航空领域 “换道超车” 的重要突破口。随着低轨卫星空间竞争日益白热化,3000 米以下的低空领域也将成为未来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构建完善的信息与导航体系,将是保障其安全、高效发展的必要前提。


 

低空经济的保障体系


 

低空经济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与技术保障体系支撑,其核心涵盖空域管理、环境认知、导航定位等多个关键维度。

第一,空域开放与政策法规体系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空域资源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开放程度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空间。当前,我国部分城市虽已开放 300 米以下低空区域,但实现全域低空开放仍面临制度性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制定系统性的低空飞行政策法规,构建覆盖空域使用、飞行审批、安全监管等环节的制度框架,成为释放低空经济活力的首要任务。

第二,对低空环境的精准认知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关键前提。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南方丘陵、高原山地以及城市密集建筑群,显著增加了低空飞行环境的复杂性。为应对这一挑战,需借助遥感技术构建高精度的地表环境模型:通过低空无人机与有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城市楼宇、山地地形等三维数据,形成实景三维信息,为低空飞行规划提供精准的环境背景。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卫星遥感数据在精度上难以满足低空高密度飞行需求,发展高分辨率、高时效性的低空遥感技术,成为完善环境感知体系的必然选择。

第三,导航定位系统的升级是实现低空安全飞行的核心技术支撑。尽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已在地面交通领域广泛应用,但米级定位精度难以满足低空高密度、高动态飞行场景的需求。为此,需融合卫星导航增强技术与地面基站定位技术,构建新型综合低空导航体系。例如,中国电科院规划的 “微厘空间低轨导航增强系统”,通过发射低空卫星群实现厘米级定位;美国推出的 “弹性全球定位系统” 也旨在提升 GPS 导航精度。此外,无人机 RTK 定位技术凭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实时差分技术的融合,通过地面基站与飞行器的数据实时交互,可实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显著提升复杂环境下的作业能力。然而,单纯依赖外部导航信息仍存在安全隐患,需进一步强化飞行器自身的感知能力建设。

未来低空飞行器需集成视频、可见光、激光、红外、微波及太赫兹等多源感知技术,构建 360 度全方位、高精度、低时延的感知系统。当飞行器感知精度达到厘米级、信息传输时延缩短至毫秒甚至微秒级时,可有效规避空中碰撞风险,为低空经济发展筑牢信息安全屏障。

随着空间卫星、地面基站与飞行器自主感知系统的深度融合,低空飞行将迈向高度自动化、智能化阶段。由于人类反应速度与高速飞行器运行要求存在天然差距,未来低空交通或逐步限制人工驾驶,转而依靠毫秒级响应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高密度飞行器的有序运行,最终构建起安全、高效的低空经济运行体系。

空间技术与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正重塑人类的空间利用格局与经济发展模式。从政策法规驱动的空域开放,到遥感技术实现的低空环境精准建模,再到卫星导航与自主感知系统构建的智能飞行体系,空间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为低空经济注入强劲动能。这些技术不仅解决了低空飞行的安全与效率问题,更催生出城市空中交通、智能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推动低空经济向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面向未来,空间技术与低空经济的融合将呈现更显著的创新特征。低轨卫星星座的密集部署、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空域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量子导航与自主学习算法的突破,有望实现飞行器的全自主决策与动态避障。与此同时,随着 “空天地海” 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完善,低空经济将突破地理空间限制,与智慧城市、数字农业等领域深度耦合,形成跨行业、跨区域的协同发展生态。

然而,技术的快速演进也带来新的挑战。空域资源的合理分配、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新型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等问题,亟须通过跨学科研究与多部门协同机制加以解决。这不仅需要科研机构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深耕,更需要政策制定者构建适应创新发展的制度框架,以及产业界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可以预见,在空间技术的持续赋能下,低空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新赛道与科技创新的试验田。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人类终将构建起安全、高效、绿色的新型低空经济发展范式,让 “天空经济带” 与 “地面经济圈” 共同支撑起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

本文源于童庆禧院士的《空间技术与低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