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产业招商的关键点

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接连出台多项政策,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地方长达10多年的传统招商模式因此受到挑战。如何适应招商新常态、探索创新招商方式,已成为各地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产业招商受到推崇,产业链招商则是在产业园区招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更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同性,招商部门围绕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增强企业对地方的黏性。本文以低空产业为例,分析产业招商关键点。

关键点一:明确产业定位,绘制产业地图

紧跟国家政策步伐。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门的低空经济工作小组,负责跟踪国家政策动态,及时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和招商政策。

明确核心产业方向。基于地方资源禀赋(如科研资源、劳动力优势)和政策导向,确定主导产业方向,避免同质化竞争,如农业发达地区可使用无人机实施作物监测、农药喷洒等,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则可发展低空旅游。

梳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产业环节。快速了解产业链的结构、关键企业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解析细分技术领域的关联图谱,找出关键技术瓶颈和所需的配套或互补性产业环节。以低空产业链图谱为例,上游为航材料及关键部件系统,中游为整机制造及配套服务,下游为应用市场及配套服务。

图:低空产业链图谱示例
各地应结合实际编制产业链图谱。如温州通过编制低空产业链招商图谱,绘制产业全景图和转化升级路径图,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间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研发,共同突破技术难题,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关键点二:立足当地产业,创新招商模式

区域协同招商。区域协同招商模式逐渐兴起,联合打造区域产业地图,引导项目按资源禀赋精准落地,避免同质化竞争导致的资源空转。如去年4月沪杭协同中心成立,成为促进区域协同招商典型案例,通过促进区域间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推动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区域协同招商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基于区域产业互补性实施联合招商,定向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如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廊”通过分工布局电池、整车、智能系统等环节,实现全链条成本降低15%-20%,形成全球级产业集群优势。成渝双城经济圈通过联合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异地配套率从38%跃升至72%。湖南省与周边省份建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或合作机制,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产业协同和合作,共同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技术孵化+应用场景招商。结合本地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大对低空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提供低空技术产品孵化、测试、认证、培训等一站式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

科创资源整合招商。如芜湖坚持“产业+科创”,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整合科创资源,建设鸠兹科创湾科创大平台,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低空经济、智能算力等产业迈入全国前列。

抓住“两个重点”招商。围绕本地区产业链图谱以及地区主导产业定位,精准识别重点产业在当地的重点企业。筛选发展动力强劲、市场潜力巨大、带动效应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通过重点扶持此类企业,推动潜在“链主”企业向“链主”企业升级,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促进重点产业链纵深拓展、强化产业集群优势,锁定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和技术“卡脖子”环节,针对性补链延链强链,带动整个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临汾市促进外来投资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围绕重点领域及国省产业政策,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科学谋划包装一批产业类招商项目,特别是新质生产力项目。同时用好“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浙商最佳投资目的地”等金字招牌,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探索“反向飞地”“双向飞地”等飞地招商新模式,吸引相关企业和项目落地。

关键点三:产业竞争力分析,及时调整招商方向

统计产业规模,如对企业数量、产值规模、资产总额、企业投融资活动、就业人数、研发投入占比等,重点监测主导产业及细分领域贡献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用于预判产业未来趋势,辅助招商团队判断该产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还是成长趋缓期,分析目标产业发展潜力并及时调整招商方向。

立足当地产业竞争力优势,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如深圳依托当地电子信息产业的雄厚基础,已形成低空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福建则计划利用新能源汽车等全产业链优势,积极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以现有产业为基础,顺利进行低空产业延伸发展。

建议政策与市场结合,避免盲目招商,基于产业竞争力设计策略,以长期产业生态培育为目标,不仅引进企业,更要通过人才、资本、技术协同提升产业韧性。地方可建立敏捷响应机制,建立经信、科技、招商局联动跨部门协作机制,快速应对招商变化。
关键点四:做好招后跟踪,升级配套服务

做好企业监测与安商稳商。当前地方政府面临三重管理瓶颈,一是辖区企业基数庞大导致监管覆盖不足;二是缺乏智能化的风险预警系统;三是无法实时捕捉企业迁移前兆信息。这种滞后性响应机制致使相关部门往往在企业完成注册信息变更后才被动获知动态,错失政策介入的黄金窗口期。建议通过搭建企业行为数据分析平台,重点监测用工波动、能耗变化、供应链调整等先导性指标,同步建立分级预警响应机制,提前把握企业迁移信号,了解原因,并制定支持政策,为企业纾困,在精准招商的同时做好安商稳商工作。

创新政策工具箱,提升投资吸引力。地方政府应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例如,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从项目立项到投产运营的全链条服务。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还可以联合制定跨区域税收分成、飞地经济等协同机制,推出“一照多址”“跨域通办”等优化营商环境的政务服务包。
聚力产业要素服务,优化服务保障。多部门联动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如天津宁河区聚焦聚力低空经济产业培育建设,采取政企联动方式,对落户低空经济创新产业园,开展低空保障、运营服务、低空零部件及整机研制业务的企业或机构,减免两年房屋租赁费用,并由新华科技集团统一提供基础性装修,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让企业拎包入驻。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引进国内外“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为在园区内工作、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精英人才提供政策性住房和房租补贴,并妥善解决子女就近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同时,区人社局成立“区落户办”,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员工和先进个人解决在津落户问题,采取“一事一议”机制,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开通办理迁津落户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