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的看待空中特斯拉Lilium破产,理性的执行低空经济蓝图

飞行汽车,这个象征未来交通的技术创新曾承载了大众对新型出行方式的美好幻想。然而,现实中的进展并不总是顺利。近日,飞行汽车行业的领头羊之一、德国的Lilium公司因资金断裂而向法院申请破产,这家曾被誉为飞行汽车行业“特斯拉”的企业,未能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之间找到平衡。

Lilium的辉煌与滑坡

Lilium成立于2015年,是低空经济领域的先行者。凭借其“电动飞行器”概念,该公司迅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吸引了包括腾讯在内的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在短短几年内,Lilium累计融资超过14.5亿美元(约合103亿元人民币),曾在2020年通过SPAC上市,市值一度高达100亿美元(约合713亿元人民币)。

尽管有强大的资本支持,Lilium却始终未能实现商业化应用。公司在研发上确实取得了一些技术进展,比如Lilium Jet原型机的测试成功,但其小型管道风扇设计能效较低,飞行器在起降时耗能巨大,续航和飞行距离受限,导致市场应用困难。即使在宣布破产前不久,Lilium还宣称实现了全电动原型机的“重大突破”,但这并未改变其长期亏损和高成本运营的局面。

资金告急与政府支持的缺失

Lilium的资金困境并非毫无征兆。公司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Lilium研发和运营成本不断上升,净亏损达约6.7亿人民币,公司现金储备降至危险边缘。Lilium曾尝试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申请1亿欧元贷款,但未获德国联邦政府担保,融资失败成为公司破产的直接导火索。

Lilium创始人Daniel Wiegand感叹,如果重来,他不会选择在德国创业。他指出,德国政府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及其他国家。同样专注飞行汽车的美国Joby Aviation在2024年获得丰田5亿美元的追加投资;在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让多家飞行器企业如沃飞长空和峰飞航空等获得持续融资,且中国各地已设立多支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扶持行业发展。

低空经济的“冰火两重天”

低空经济涵盖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多种航空器,应用广泛,前景广阔,但其商业化距离落地仍有不小的挑战。国内外的低空经济公司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各有突破,然而面对高昂的研发成本、未定的盈利模式和激烈的竞争,行业两极分化明显。以Lilium为例,尽管获得多轮融资,仍难以支撑其高成本运营,而竞争对手如Joby和国内多家企业却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展的加持下持续获得资金投入。

在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链逐步完善,涵盖从研发到应用的多个环节。2024年被视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元年,各地政府相继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规模从10亿到200亿不等,并发布相关扶持政策,为低空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能。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对这一市场投以关注,资本市场对该行业的投资热度显著增长。

Lilium的教训:冷静起飞,理性落地

Lilium的破产对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提出了警示。高风险和高成本使这一行业的参与者必须在技术创新和商业落地之间保持平衡。任何单纯依靠资本“讲故事”的企业,都可能在资金耗尽时重重摔下。

国内eVTOL和低空经济领域的创业者,应从Lilium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技术创新需要强有力的商业模式支撑,市场拓展与政策支持的结合尤为关键。在政策环境支持下,低空经济领域的中国企业有望保持冷静,探索实际的商业化道路,让创新成果“飞得更远”。

 

总结而言,Lilium的倒下并不意味着行业的终结,而是对低空经济领域的提醒:脚踏实地地推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未来出行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