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低空经济发展:2024年度展望

低空经济的核心是飞行器与各类场景的融合与应用,无人机配送与eVTOL载人客运最具市场增长潜力。无人机配送方面,亚马逊、美团和顺丰已经在物流配送中采用无人机,并继续在不同配送场景推广。载人客运方面,与汽车、高铁相比,eVTOL在特定路程范围内,具有高效便捷、低噪音、低碳排放、舒适私密等优点;与直升机相比,具有明显的成本和环保优势。部分厂商对于未来运营成本的预计是单座位~2美金/公里[12],据此可估算,单程60公里的飞行距离单座定价约为120美元(约合850人民币),用时约为15分钟,对于时间敏感型的高净值人群是性价比较高的出行选择。

eVTOL在关键核心技术仍处于验证比较、市场选择到大规模应用的“前夜”,而电动化、长续航、智能化是下一阶段重要的创新方向。首先,eVTOL的动力装置电推进系统向更高效、更轻量级的方向发展,基于电推进系统的多种构型中矢量推进构型成为业界主流方案。其次,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技术在接下来的突破有望推动eVTOL续航里程大幅提升,氢原料电池技术的创新突破也是推动航空业实现净零排放和超长续航值得关注的方向。最后,短期内有人驾驶是兼顾安全和乘客接受度的主流选择,但无人驾驶eVTOL有利于降低后期运营成本,未来eVTOL的竞争力关键既包括飞行器的设计和性能,也包括决策AI为核心的智能驾驶软件,同时还需要配备高效的数字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适航进展快的头部企业或将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地位,但航空、汽车、物流、新能源企业利用已有业务优势切入行业也可能引发洗牌。对物流企业而言,使用无人机替代人力或者作为运力补充是出于商业考量,但实际运行还面临运输成本较高、运力有限的瓶颈。对民航公司而言,通过与eVTOL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布局从机场到市中心“最初/最后一公里”的空中出租车接驳服务,这将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为民航公司增加利润增长点和巩固比较优势。对汽车企业而言,eVTOL的制造生产的标准目前介于汽车和民航客机之间,汽车企业可发挥原有的产能/产线优势,Joby早期也选择丰田在加州搭建eVTOL产线;其次诸如本田、现代等公司希望建立eVTOL与地面移动性协调融合的 “移动生态系统”,重新定义出行。对新能源企业而言,将电池核心技术及低成本量产能力嫁接在低空产业生态可以拓展业务范围。

美国、欧洲和中国对未来空中交通和低空经济的行业支持继续加强,但支持的侧重点和力度会逐步调整。eVTOL技术最早诞生在美国官方科研机构NASA,NASA也借助科研项目支持了eVTOL的研发。随着技术成熟,最近官方的支持主要体现在通过订单来支持本土企业。例如,Joby和Archer获得了美国空军“敏捷至上”项目的支持之外,前者从国防部获得价值1.31亿美元订单,后者获得美国空军1.42亿美元的订单,两大订单使得两家企业在适航取证之前已经锁定业务收入。

相较于美国,欧盟在通过订单支持产业发展方面稍显落后。欧洲头部厂商高管直接在公开场合提出欧盟缺乏对企业的公共资金资助,企业“在紧缩的市场中依靠稀缺的私人资本”可能会让欧洲失去电动航空的领先地位[13]。然而,欧盟并非忽视行业发展,甚至最早制定eVTOL专用条件作为适航认证基础、为Volocopter等发了DOA。这种现象反映了欧盟对行业监管前瞻性与资本市场对市场的认知滞后的鸿沟,不利于行业和政府形成合力。

我国目前从空域开放、产业支持、适航认证多个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预示着我国在空中交通领域的重视程度以及潜在发展前景。2023年来,我国接连出台《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等文件,并且颁发全球首个无人驾驶eVTOL适航证,积极传递发展低空经济的信号。地方层面超过10省份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将为2024年低空经济进一步爆发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