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从首飞到适航,低空经济畅想未来交通
御风未来创始人兼CEO谢陵(中)与技术研发团队的工程师沟通讨论。
成群结队的飞行器在鳞次栉比的高楼间穿梭——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中的一幕场景至今让许多人记忆犹新,也打开了人们对城市未来交通的想象空间。20多年后,幻想正在变成现实。
从2022年国家民航局发布《“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到去年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国内空中出行领军企业御风未来明显感觉到“水暖了”。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让御风未来的市场热度一路走高:在位于张江科学城的研发中心办公室里,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谢陵不知道接待了多少投资人,有人甚至“去而复返”。
随着航空器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从未向人类大规模开放的“低空”正孕育着无限商机。而要抢占风口“弄潮”低空,以“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为愿景,御风未来正从首飞向适航迈进,逐步开启商业布局。
一般来说,低空是指地面以上、3000米以下的空间区域,这片空间之所以很少为人所用,原因之一就是“不划算”。谢陵为记者算了笔账:过去,低空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直升机,8至10分钟的飞行价格高达1500元,主要是因为飞机保养费用高昂,还需配备驾驶员。
如果有一种航空器,能在30分钟内将你从人民广场送到临港新城,只需花费250元,是否愿意尝试?谢陵说:“当航空器的价格降至直升机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打飞的’和‘叫差头’差不多一个价时,也就开启了低空经济的大门。”
这是谢陵对低空经济的最初想象。2016年,他与同事刘十一告别并肩奋斗了多年的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在浦东一个月租1500元的民房里开启了创业之路。他们的目标是设计制造出全世界性能最好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它使用纯电能源,起降无需跑道,也不需要驾驶员。
eVTOL的技术原理与直升机完全不同,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是它的主要标签,也是相较于直升机能大幅降低成本的关键。比如,由于发动机机械结构复杂且成本高昂,一台直升机一般只能装配1至2台发动机,而eVTOL使用的是机械结构简单的电机,可同时装备10至20台。这一“冗余”设计使eVTOL的安全系数有望达到民航客机等级,即每飞行10亿小时才允许出现一次灾难性事故。
去年10月,御风未来自主研发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M1成功首飞。这是一架瞄准载人的eVTOL,有5个座位,与一辆小汽车的座位数相当,设计航程为250千米,巡航速度为200千米/小时,能够满足城市内及短距离城市间1小时内的通勤需求。
“遵循民航局在《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中所提出的‘先郊后城,先货后人,先隔离后融合’的原则,今年我们将为M1货运型申请适航证,前几天该申请已被受理。”谢陵说,适航证即“准飞证”,拿到适航证后,M1即可开启在货运方面的商业布局,比如他们正打算与一家物流公司合作,在城市间高频运输高价值货物。
我国在推动无人驾驶航空器发展方面可谓胆大心细。去年10月,国家民航局颁发了全球第一张无人驾驶载人eVTOL适航证,受到广泛关注。
不过,谢陵说,即便M1货运型适航取证顺利,也不意味着很快就能“打飞的”,人类在载人商业飞行这件事上总是万分谨慎。例如,国产大飞机C919于2017年成功首飞,但去年才完成首次商业飞行。
如果说去年是御风未来旗下产品M1“飞起来”的关键年,那今年公司的整体目标就是“飞得好”。不久前,御风未来与7家同赛道公司(其中4家为上海企业)迈出了统一eVTOL电芯行业标准的第一步。电芯为航空器提供动力,相当于“心脏”,目前航空器电芯大多是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改造而来,设计样式五花八门,对管理来说亦是负担。统一电芯设计标准,将有助于行业走向标准化、规模化。
除了统一制造标准,御风未来今年还将积极探索eVTOL的场景试点飞行和常态化运营。谢陵表示,eVTOL的运载规模、飞行模式和智能水平与传统飞机都不相同,预期运营规模和运营密度远超现有民航飞机。因此,对于航线如何建设、空域使用如何实现高效协调、哪些行为需要加以限制等问题,需要重建一个体系,探索适用于低空飞行的一系列规则。
作为一种“飞起来”的交通出行方式,人们对eVTOL的想象主要集中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方面。但在这个行业钻研了十多年的谢陵看来,低空经济还将孕育更多变革。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在电池、电机、电控和新材料上积累了不少技术储备,这让我国在eVTOL领域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以eVTOL为载体,围绕低空经济正在汇聚起一个全新生态。以M1为例,飞机的“大脑”——飞控系统,由御风未来自行研发;飞机的“心脏”——动力系统,由御风未来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合作研发;制造飞机“皮肤”与“骨架”所需的复合材料,100%由国内供应商提供……
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点进步都将造福整个生态。比如,为了实现以现有汽车电驱五分之一的体积输出2到3倍的功率,一家本土新能源动力系统公司攻克了在扑克牌大小的铜基板上,实现40多道关键参数和工序处理的工艺,眼下他们还在不断试验新材料,挖掘能量潜能。
“飞起来”之后,一张立体交通网络的蓝图正在绘就。谢陵这样为公众描绘城市空中交通的未来场景:“晚上6点从御风未来上海张江研发中心下班,乘坐M1起飞,7点抵达阳澄湖边吃大闸蟹。”如果想得更远一些,eVTOL将会改变人类对飞行的认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城市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