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只是过渡,氢能才是未来?
有人说,电动只是过渡,氢能才是未来。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谁是过渡、谁是未来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那么,氢能到底有何优势?发展前景如何?
和电动一样,氢能本质上是解决能源安全以及环境问题。氢元素是地球上储量最为丰富的元素,氢能被认为是最洁净的燃料,是“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能飞机/汽车是目前氢能应用最主要的领域。
和氢能相比,电动航空/汽车最大的不足还在于电池,特别是能量密度的瓶颈、电池衰减的“必然”和受环境温度影响的“阴影”。氢能飞机/汽车则具有补能速度快、续航里程长、低温适应好等先天优势。
不难看出,氢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未来发展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成为替代传统石油和煤炭能源的重要选择。当前,氢能正处于战略扶持期,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氢能产业链稳妥有序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中,氢能被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在氢能制储运加、氢燃料电池、用氢等环节全面发力,未来将向工业领域、交通领域、储能领域等拓展延伸。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抛开现象看本质,即便氢能更有未来,但受制于本身特性,“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高悬。在抵达未来之前,氢能产业后续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有无数的困难需要克服,特别是技术与成本的制约。
氢能本质上依然是一种物理燃料,氢能产业链分为制氢、储氢运氢、加氢、能量转换、用氢五个环节,可以称为燃油体系2.0。建设和完善氢能产业链,成本比电动产业链更高,燃料电池系统核心技术仍待突破。
特别是制氢方面,化石燃料制灰氢是当前的主要途径,不是最优的制氢选择,但电解水制氢成本高,利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绿氢是终极选择。加氢也是一样,加氢站建设成本较高,“加油加氢一体化”是必然。
鉴于制取成本较高、加氢站覆盖率低、市场接受水平不足等客观现实,氢能目前更适合地面车辆的使用场景,特别是长途场景、固定线路场景的中重载货车、工程车或客车等商用车